明朝的“廷杖”制度,生死由人,但是也诞生了一批专业化的替死鬼

  • 首页
  • 尊龙亚洲第一人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尊龙亚洲第一人 > 新闻动态 > 明朝的“廷杖”制度,生死由人,但是也诞生了一批专业化的替死鬼

    明朝的“廷杖”制度,生死由人,但是也诞生了一批专业化的替死鬼

   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2:48    点击次数:118

    廷杖之痛:明代官场酷刑背后的权力游戏

    在中国古代刑罚史上,明代廷杖制度堪称文人士大夫的集体梦魇。这种看似简单的杖刑背后,隐藏着令人胆寒的权力运作机制。

    古代刑罚体系向来以残酷著称。早在秦代,商鞅对公子虔施以劓刑(割鼻)的案例就展现了肉刑的恐怖。汉文帝虽废除肉刑改行笞刑,却导致更多受刑者丧命——每年因笞刑致死者竟超万人。汉景帝不得不规范刑具:规定使用五尺长、一寸宽的竹板,行刑臀部,且中途不得换人。

    展开剩余56%

    明代将这套制度推向极致。朝廷在江南设立刑具制造局,每年生产三千块标准竹板供应全国。更骇人听闻的是,锦衣卫选拔打手时设有特殊考核:应试者需用刑杖击碎砖块,却不能打破覆盖其上的薄纸。这种精准控制力度的技艺,在行刑时便成了索命工具——监刑太监一个用心打的暗示,或脚尖相对的动作,都意味着受刑者将命丧杖下。

    地方衙门虽无此等专业人才,却也发展出独特的代挨打产业。江南富户常雇佣仆人代受刑罚,甚至催生出职业代刑人。明亡后,中山王徐达的后裔徐青君沦落为专业代刑者。一次在自家旧宅受刑时,因衙役超额行刑而痛呼,却无人追究——这已成为官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。

    这些现象折射出明代司法体系的深层病灶:看似规范的制度下,实际执行却充满人为操控空间。从刑具标准化的表象,到行刑力度的弹性,再到代刑产业的兴盛,无不体现着权力寻租的痕迹。在君主专制的阴影下,廷杖不仅是肉体惩罚,更是权力展示和心理威慑的工具,其残酷性远超刑罚本身,成为明代官场黑暗面的生动注脚。

    发布于:天津市

    TOP